1953年春天配资官网查询,北京中南海。“我想让你们去朝鲜。”彭德怀望着眼前的两位老部下,话语简短,却分量千钧。说话间,他那双不怒自威的眼睛,紧紧地盯着杨勇和王平。
此时的朝鲜战场,板门店的谈判桌上已经谈了一年多,大的战役基本偃旗息鼓。仗都快打完了,为何还要调动兵团司令员级别的将领入朝?杨勇和王平心里或许有些疑惑,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,他们没有丝毫犹豫。其实,他们没能完全领会到老首长的深意。彭德怀考虑的,早已不只是眼前的战局,而是一种更为长远的布局。对于像杨勇这样的猛将,没跟世界头号强敌真正掰过手腕,将是职业生涯的一大缺憾。彭老总这是在给他创造一个宝贵的机会,去亲身感受一下现代化战争的“淬火”。
不得不说,彭老总的眼光确实毒辣。这种关键时刻的点将,早在两年多前,战事最吃紧的时候,他就已经用过一次了。那一次,他点名要的,是另一位让敌人闻风丧胆的虎将。
时间拉回到1950年底。志愿军入朝后的第一、第二次战役,虽然打出了国威军威,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。部队减员严重,后勤补给线濒临极限,前线的彭德怀压力山大。他深知,后续的仗会更难打,必须要有能打硬仗、而且是他自己知根知底的部队顶上来。这时候,他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名字——杨得志。
彭德怀这个人,性格刚直,从不轻易向中央开口提困难。但这次,他破例了。他直接向中央点名,要杨得志的第十九兵团。为什么偏偏是杨得志?这得从解放战争后期的大西北战场说起。当时,杨得志率领十九兵团划归彭老总的第一野战军序列,参与了兰州战役和宁夏战役。在这些硬仗中,杨得志的指挥才能和十九兵团的顽强作风,给彭德怀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。他认定,这是一支关键时刻能拉得出、顶得上、打得赢的铁拳头。
这份信任,沉甸甸的。消息传到杨得志那里时,还是朱老总亲自找他谈的话。朱老总告诉他:“老彭轻易不张口,他既然点了你的将,说明前线的担子非常重,也说明他对你和十九兵团寄予厚望。”杨得志没有辜负这份期望,率部入朝后,立刻就在第五次战役中挑起了大梁。
杨得志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,完全印证了彭德怀的判断。他不仅指挥部队打得有声有色,更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展现了卓越的全局观。后来,他被提拔为志愿军副司令员,协助司令员邓华处理日常作战指挥。值得一提的是,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,以及朝鲜战争末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——金城反击战,前线具体作战的组织指挥,都是由杨得志在志愿军司令部坐镇负责的。凭借着赫赫战功,1954年,杨得志顺理成章地接过了志愿军司令员的帅印,成为继彭德怀、邓华之后的第三任司令。
现在,我们再回头看1953年彭德怀与杨勇、王平的那次谈话,就更能理解其中的深意了。杨勇和王平,都是彭老总在红三军团时期就带出来的老伙计。从平江起义一路走来,红三军团的老人能活到建国后的不多,彭德怀对他们自然有份特殊的感情。他把杨勇派往朝鲜,既是历练,也是一种爱护。
有意思的是,为了让杨勇能赶上最后一仗,彭老总还亲自“催”了他一下。1953年“五一”劳动节,杨勇在天安门城楼上又见到了彭德怀。老首长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叮嘱他:“要赶紧去朝鲜,去晚了,可就没有仗打了!”两天后,毛主席的命令就下来了,任命杨勇为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员,王平为政委。临行前,彭德怀还特意把他们叫到家里,吃了顿便饭,这份待遇,可不是谁都有的。
杨勇入朝后的轨迹,和杨得志惊人地相似。他虽然没赶上之前的大仗,但很快就在金城反击战中证明了自己。他指挥的第二十兵团在东线配合西线主力,打得有板有眼,给所谓的“联合国军”造成了沉重打击,有力地促进了停战协定的最终签订。战后,杨勇先是升任志愿军副司令员,并于1955年接替杨得志,成为志愿军最后一任司令员。
纵观志愿军的四任司令员,首任司令彭德怀是毛主席亲点的帅。而杨得志和杨勇这两位继任者,可以说都是彭德怀这位“老总”亲自从万马军中挑选出来的。至于第二任司令员邓华,虽然入朝时并非彭德怀直接点将(他是随十三兵团首批入朝),但他在朝鲜战场上表现出的杰出能力,深得彭德怀的器重与信任。后来邓华能够接任司令员,背后必然有彭德怀的力荐。
从战火最炽烈的时刻紧急调兵,到停战前夕着眼未来的布局,彭德怀两次关键的点将,不仅为朝鲜战争的胜利增添了重要砝码,也为我军培养和锻炼了新一代的高级指挥员。他选中的这两位虎将,最终都成为了统领数十万大军的志愿军司令,这绝非巧合,而是他作为卓越军事家识人用人智慧的最好体现。
可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